研究成果
东莞玉兰大剧院工程建设成套技术东莞玉兰大剧院工程建设成套技术
东莞大剧院坐落于东莞市文化中心,系广东省规模最大、功能最全和声学要求极高的特大型剧院工程(图1、图2)。工程占地36010m2,总建筑面积43997m2,建筑高度59m,包括一个1606座歌剧院和一个409座的多功能实验剧院及配套设施和中西餐厅、文化酒吧、艺术商场等公众文化设施。 大剧院采用桩基础,主体为螺旋体钢桁架—混凝土主体结构,屋面部分钢结构、部分钢筋混凝土结构,轻质填充墙、部分为双层隔声墙。 该工程的特点主要有:建筑造型独特,声学要求、舞台功能要求高,长大、异形构件多, 施工涉及单位多。 施工难点主要在于:测量定位、钢结构安装、超长混凝土弧形墙体无缝施工、组织协调工作。 二、成果的技术水平及创新点 1.合应用了计算机声学模拟技术、声学缩尺模型测试技术、计算机分布式控制可调混响调节技术、空调通风系统消声技术。开创了国内先河,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2.国内第一次使用了世界领先全自动升降舞台、采用高功率剧场专用低噪音卷扬系统、12个Outlet接口的控制系统,提升了我国舞台设计与施工水平。 3.出并实施了一种真三维施工测量技术——空间坐标精确定位控制技术。空间坐标精确定位技术属于国内大型螺旋体结构放样独创的施工工艺,填补了大型螺旋体结构放样施工技术的空白,推动了建筑行业的技术进步,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4.本工程从项目立项、设计及施工全过程都认真贯彻“绿色”建筑思想,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形成了一套关于大型公共建筑实施“绿色建筑”的成套技术和措施,具有良好的推广价值。 5.项目地下室一层外墙长达420m,最长施工段曲面墙体长达198米,是国内整浇长度最长的曲面墙体。课题组充分利用裂缝控制的有利条件,达到了裂缝控制的理想效果,为今后类似工程裂缝控制的设计与施工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作用。 6.项目主体结构采用了复杂的螺旋体钢桁架—混凝土主体结构,经查新,该体系在国内未见报道。课题组成功解决了锥形斜柱环梁、高支模箱形转换梁、环形格构梁的定位、支模、浇筑问题;钢结构吊装问题。其中,钢结构吊装中,创造性地综合应用了直吊、抬吊、滑移、牵拉等施工方法,经查新,该方法国内未见报道。 7.东莞玉兰大剧院同时采用了内倾62度的正锥体圆台干挂花岗岩曲面幕墙及外倾72.65度的倒锥体圆台点支式玻璃曲面幕墙,科技查新表明,国内外未见同时采用这两种幕墙的工程。施工中解决了幕墙的防台风、空间
2020-03-25基于BIM技术的大型复杂机电工程精细化施工关键技术
2020-03-25复杂条件下轨道交通隧道建造关键技术研究
一、立项背景 重庆市的地质条件及环境条件复杂多变,地势起伏大,轨道交通线路穿越各种不良地质,工程建设难度极大。在如此复杂的环境下修建城市轨道交通尚无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因此,本课题依托复杂条件下轨道交通代表性工程(中梁山隧道、工贸站及南坪站、小什字站)开展复杂条件下轨道交通隧道建造关键技术研究十分必要。 中梁山隧道是目前国内最长、连续坡度最大的城市轨道交通山岭隧道,坡度连续提升距离2.7km、高度70m,已突破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标准,因此必须进行运营安全性研究。隧道地质条件复杂,穿越高压富水断层破碎带、各种溶洞、煤系地层等不良地质,地表还有上堰水库、余家湾水库,最大水压2.2MPa,最大流量26000m3/d,施工极为困难,稍有不慎就会产生突涌水的灭顶之灾。若采用传统的全断面注浆堵水方法质量难以保证,风险大,且效率低,因此有必要研发新的注浆技术。 小什字车站为六号线与一号线换乘站,最大跨度近26m,最大开挖断面430㎡,埋深8.0~14.0m,周边建筑物密集,距高层建筑基础仅2.8m,车站断面变化频繁,转换达7次。工贸站穿越22层工贸大楼主楼及裙楼,距主楼基础仅6m。两座车站的施工都极易对周边建筑物产生影响,爆破振动控制极为困难。国内外现有爆破振动控制方法普遍存在成本高、效率低且难于操作的问题,难以满足本工程施工要求,因此有必要创新爆破减振技术。同时车站断面大、跨度大、覆跨比小,施工过程上覆土体极易失稳,国内外无类似工程可借鉴,因此必须研究特大断面车站开挖方法及变形控制技术。 南坪站地处城市中心区,采用明挖法施工,其基坑长1500m、宽48m、最大开挖深度30m,支护形式多,且离高层建筑最小距离仅4m,施工风险大。在国内外同类工程中罕见,为了解决上下层同时施工、结构安全稳定性等技术难题,有必要开展深基坑围护结构体系、超高超大衬砌结构支模体系等技术研究。 重庆市轨道交通远期计划修建十七条线及一条环线,有大量的超大断面暗挖车站和复杂条件隧道,该课题的研究成果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 二、成果的技术水平及创新点 项目经过5年与设计、科研单位的联合攻关,攻克了复杂条件下轨道交通隧道建造的关键技术难题,取得多项创新性成果。主要技术内容如下: 1、分析了岩溶及高压富水断层特点,提出了信息化注浆技术,研改了高效快速的注浆设备和工艺,实现了快速注浆,减少了对环境的影响,保证了施工安全。
2020-03-25